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

Microsoft Windows 8 - 卑斯默式的夢魘(三)


首先, 上圖是 Apple 的 OS X Mavericks 的截圖, 而下圖則是各代 iOS 的發展比較 (圖片來源: iAnatomija). 我們可以看到, 雖然核心同業是 Darwin, 但是卻根據各自的產品定位發展出不同的 Graphic User Interface 風格. 或許這是因為 Apple 在開發 iPhone 時就是要創造一支新的流動電話, 而不是為了在市場上的建立或保護"市場生態". 


但 Microsoft 面對的就是一個堪稱卑斯默式夢魘的戰鬥環境. 在回應新的用家體驗時, 如何同時使固有用家不感覺被遺棄, 又要融合新舊形態的應用程式, 及為開發者建立新的市場. Windows 8 的擔子何其重啊! 跟 iOS 及 OS X 共用 Darwin 核心一樣, Windows 8 及 Windows Phone 8 也是使用相同的 NT 核心. 但 Microsoft 的野心更大, 新的 Windows UI 除了負起一統流動裝置與個人電腦的使用者體驗外, 背後更有 Microsoft 曾經大力推廣的 Personal Data Dashboard 及 Active Desktop 的影子. 

Windows 8 推出時最受使用者非議的就是移除了經典的 "開始" 按鈕, 令到使用者必須經過 Windows UI 才可以啟動未在桌面建立捷徑的應用程序, 及在開機後不是直接進入 Windows 桌面環境而是停在 Windows UI. 由於 Microsoft 沒有整合軟體底層架構或使用模擬器讓 ARM 架構的機器上跑 X86 架構的程序, 令到 Windows 8, Windows RT 及 Windows Phone 8 的市場定位更加混亂. 

Microsoft 堅持使用者必須經過 Windows UI 才可以啟動應用程序, 其本身的考量就是希望使用者盡快適應及習慣這個環境. 這可以從 Microsoft 推出的 Windows 8.1 中看出他們的思路. 在 Winodws 8.1 中, "開始" 按鈕回到我們熟悉的位置上, 但是其主要作用是引導使用者回到 Windows UI, 而不是像以往那種操作方法, 而其他設定選項則要用滑鼠右鍵或 "Windows鍵 + X" 這個熱鍵組合才可以叫喚出來. 這個在某些使用者口中 "死不悔改" 的決定, 就是因為一旦 Windows 8.1 放棄了 Windows UI 的話, 那將會是宣判了 Windows Phone 8 及 Microsoft 極需要建立的 App 市場的死刑! 如果 Microsoft 不可以建立起自己在 App 的食物鏈, 那將會把更多的下一代程式開發者推到 Unix-like 的陣營下, 當越來越多開發者投注時間在 Unix-like 系統身上時, 以往的開發屏障將會被打破. 隨著更多更全面更易用的程式在 Unix-like 系統下茁壯成長, 那前文所說的使用者心智模型將更易在 Unix-like 系統中建立... 我相信 Bill Gates 絕不想會見這一天, 所以 Windows UI 絕對不可以放棄. 那為什麼 Microsoft 不願意大幅改動桌面環境去迎合這個新世代? 為的也是軟件市場. 真真正正的卑斯默式夢魘!

雖然今天 ARM 架構還是流動裝置的主流, 但是 Intel 已經緊緊地從後追趕. 到一天 ARM 架構與 X86 架構在流動裝置上的成本, 效能與續航力達到靜力平衡境界時, 我相信 Wintel 聯盟效應會再次席捲市場. 我相信很多電腦廠商, 使用者甚至 Microsoft 都是如此設想的, 所以 Windows RT 就如此這般的變成這場戰爭下的一堆炮灰. 但是, 如果在這天出現之前,  iOS 及 Android 環境中還出現了讓商界傾心又放心的應用程序, 那未來 Microsoft 的路途將會更加難行.

我相信, 平板電腦將會主宰未來個人電腦的走向. ASUS 已經為我們示範了底座的價值, 在未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 15 寸螢幕大小的流動裝置輕鬆的讓使用者帶在身上, 並且隨時可變身為一半大小的螢幕使用; 當回到工作場所或家居時又可從容地接上連結了更大螢幕, 更好擴展性能的底座. 如果真有一天這種裝置出現, 這個後個人電腦時代將會終結, 而全新的時代將會來臨. 不知道 Microsoft, Apple 及 Google 到時還在不在呢?

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

Microsoft Windows 8 - 卑斯默式的夢魘(二)


根據 <賈伯斯傳> , 在 iPhone 推出初期 Steve Jobs 是不願意讓第三方為 iPhone 開發 App 的, 然而在多方人馬的堅持及他再三考慮後, Apple 的 App Store 出現了! 如果你說 iPhone 的出現只是對 Microsoft 輕打一下, 那 App Store  就是一記重擊. App Store 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它讓無數開發者找到將熱情轉化為金錢的有效途徑, 將以往鬆散的, 欠缺資源的開發者整合在一起. 從此, Apple 能夠垂直地給予開發者適合的工具, 清晰的規定, 明確而實在的市場渠道, 及最重要的 - 收入來源. 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熟悉呢? 是啊, 在 "黃金時期" 這不叫 App Store, 叫 Microsoft Windows Compatible.

更甚的是, 隨著第一支 Android Phone 在 2008 年出現, Google 於 2009 年推出前稱 Android Market 的 Google Play, 更讓整個勢態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五年間, Smart Phone 的狂潮把以往的電話巨人 Nokia 及 Blackberry 打倒在地, 但對 Microsoft 來說, 硬體的失敗並不是最痛之處, 而是使用者對 Windows 的依賴度逐漸降低. 誠如前文, 使用者以往一離開 Windows 環境, 即感到在電腦世界內寸步難行, 因此 Microsoft 才可以從我們這些無助的使用者身上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 但是, 在這個後個人電腦時代, 我們不需要 Windows 也可以善用網路, 也可以操作很多增添個人生活色彩的應用程式, 甚至完成日常工作. 那 Windows 還是不是必需品呢? 這可是 Microsoft 生死存亡的大事.

雖然 Smart Phone 大流行, 但是其中還有幾個先天性不足, 就是速度與螢幕大小. 商業活動在電腦上的日常操作都涉及大量的數據及文字, 在 Smart Phone 的小小世界內, 想要輕鬆操作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但是, iPad 及 Android 平板電腦的出現, 處理速度的快速提昇, 及日漸被市場認受, 則有可能是 Microsoft 霸業將要結束的前奏. 於是 Windows 8 就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

然而 Windows 8 開發部門的任務是巨大的, 因為他們要同時在數條新戰線上取得成功, 方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為 Microsoft 扳回領導地位. 第一戰線就是和我們與生俱來的手指頭作戰! 在 80年代末, 全面採用 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 的 Mac OS 及 Windows 日益成熟, 雖則兩者壁壘分明, 但是在操作上還是依靠在同一樣工具 - 滑鼠. 從 Windows 1.0 開始, Windows 環境的整個設計中心就是用滑鼠, 熱鍵及 Sub-menu 來操作. 可是在 iOS 及 Android 的世界中, 其設計重心卻是直覺的用手指點畫拉停. 在傳統 GUI 環境內的圖示, 按鈕, 選項不用太大, 因為游標真正有效的就是其尖頭的那麼一點. 然而, 在 Apple 定義的新一代流動裝置中, 精準但虛擬的一點被不精準但真實的物理效應所取代, 更遑論其他因此改變的操作邏輯. 如果有設計 GUI 經驗的朋友, 一定會明白其中的差異之大猶如天地之別.

GUI 設計是 Human-Machine Interface 的一個分支, 背後原理是來源於 Mental Model, 換句話說就是關於人類如何認知這個世界, 並在與外部互動後所逐步建立的模型. 早期個人電腦所採用的命令列界面,  機器向使用者所提供的訊息十分有限, 因此使用者必須熟悉其指令及參數才可以有效操作機器. 以 Mental Model 理論來說, 就是使用者必須先透過其他渠道建立起被高度限制的模型才可以與機器交流. 這個要求, 當然把大眾拒於這高牆之外.

在成熟的 GUI 系統中,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的過程中機器向使用者所回饋的資訊大幅地增加, 令到使用者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漸建立起屬於他們自己的心智模型, 這種充滿彈性的學習曲線是命令列界面所無法比擬的. 而更重要的是, 由於這個模型是在一連串的事件中所逐漸產生的, 這種情況會令到使用者在不知不覺與自己的電腦 (準確點說是和 Operating System) 產生極強的情感扭帶. 這種情感扭帶使得電腦使用者分成不同陣營, 好處是擁有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 然而當使用者感到被背叛時, 其反彈的力度可能使開發廠商始料未及. 想想 Microsoft 的 Windows Me 及 Windows Vista...

Jobs Steve 及 Apple 在推出 iPhone 時得以逃避了這種破壞力強大的反彈, 是因為他們徹底地改變了遊戲規則: 他們打破了自己所創造的囚牢 - 滑鼠及 OS X 已有的軟體環境. 如果你有比較過 iOS 及 OS X 的 GUI, 你會很難相信他們的核心是一樣的, 雖然其設計語言是相似的, 但是又不會相似到你有所聯想與比較, 最重要是二者所搭載的平台的定位十分明確.

然而, 當 Microsoft 設計 Windows 8 時卻沒有 Apple 那種 "引刀成一快" 的勇氣與缺心. 作為市場中的大老, Microsoft 無法擺脫過去成功的覊絆, 硬體廠商的要求, 及改變不了使用者的需求. 其實使用者到底想要什麼的呢? 流動裝置本質就是不穩定與即興的, 但是在 Windows 上大部份 Killer 級軟件卻是講求穩定和有計劃的操作. 對此, Windows 8 開發部門的答案就是 Windows UI.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Microsoft Windows 8 - 卑斯默式的夢魘(一)


不經不覺已經使用了Microsoft Windows 8 三個多月, 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現在終於稍為順手一點. 然而這一次適應期之長堪比那次從 Windows 3.1 / 3.11 升級到 Windows 95. 由於工作的原因, 從 Windows 3.1 開始的每個 Windows 版本我都有接觸過. 和大多數人一樣, Windows XP 是我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版本. 

眾所周知, Windows 8 是 Microsoft 用來對抗 Google Android 及 Apple OS X 陣營的絕地反撃之作. 回顧電腦的 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 及 Operating System 發展史, Windows 其實一直都不乏對手, Apple OS 當然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但卻非 Microsoft 的主要打擊對象, 因為兩者的市場及技術定位非常不同. 在個人電腦的黃金時期, 即從 Windows 95 (1995) 到 Apple iPhone (2007), Microsoft 主要的火力是集中在 Unix 或 Unix-like 系統 (如 Linux) 身上. 雖然 Apple 在 1999年推出 Unix-like 的 Mac OS X (Darwin 核心), 但由於 Apple 軟硬一體的政策, 這個 "包著糖衣的 Unix" 並沒有足夠的市場力量去撼動 Microsoft 的江山. 可是, 從 2007 年開始, 包括個人電腦的電子消費品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我們稱這個時期為 "後個人電腦時代" (Post-PC Era).

Apple 的 iPhone 和 Google 的 Android Phone 兩者的 OS 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都是採 Unix-like 核心. iPhone 的 iOS 是採用與 OS X 一樣的 Darwin 核心, 而 Android 則是發展自 Linux. 這個情況反轉了 Linux 與 Windows 在個人電腦/電子裝置市場上的比例. 回想整段個人電腦黃金時期, 雖然 Linux 打著開源 (免費) 的旗號, 卻依然不能取代 Windows 的原因就是: 對使用者不友善及軟體開發者找不到利基. 在 Linux 世界, 並不存在單一開發商, 而是有很多的組織與個人去發佈不同的 Linux 套件. 在商業化上較成功的有 Red Hat, 而在個人使用者市場方面則有 Ubuntu 及 Fedora.

對使用者不友善
Linux, 相信很多電腦使用者都對其望而卻步. 在早年, 把 Linux 灌進一台電腦並成功運行 X Window System (前稱 X11) 對用家來說不只是一項挑戰, 而且可以說是一種折磨. 無窮無盡的硬體相容問題, 指令式界面, 全面但複雜的使用者權限設定... 想當年第一次成功架起一台 Linux 及設定好 X11 環境, 前後花了我十多天的時間! 當然, 今天最新版本的 Ubuntu, Fedora 及其他 Linux 套件的使用者友善度及易用度比當年的有著飛躍的提昇, 可是在很多方面上仍然不及 Windows. 想像你終於成功安裝了Linux 在電腦上, 下一步你應該是去安裝應用程式吧. 這就帶出了我們第二個問題.

開源軟體開發者找不到利基
在開源社區中, 一般開發者都存在 Copyleft 的意識, 簡單點說就是反版權. 那沒有版權的東西如何賣錢呢? Red Hat 及主流的開源軟件廠商的商業模型就是提供開源閉源混合方案及專業的收費顧客服務, 而其他的大多是靠捐款. 但是在沒有組織的個人層面中, 多數開發者的動力並不是來自於金錢, 而是一種尋求認同的動力, 或是想改變世界的傲氣. 但是捐款及認同感有一個最大的缺點: 不穩定. 在現代的軟件業, 單人匹馬基本上是沒有可能開發出如 Microsoft Office Suite 的應用程式, 或 Maxis SimCity 等大形遊戲. 鬆散的團隊或許比較有可能開發出, 差不多或次一級的代替品, 例如早年的 StarOffice. 在某程度上, StarOffice 可以解釋了開源應用程式的困境.

StarOffice 是一套由德國公司 StarDivision 開發出來的辦公室軟體. 她在 1999 年被 Sun Microsystems 收購並於 2000 年以 OpenOffice 為名釋出其開源版本. 而在 2010 年, Oracle 收購了 Sun Microsystems. 在同年年末, OpenOffice.org 的幾名開發者有感新東家有可能放棄這開源項目, 因此成立了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希望接手開發工作, 但是 Oracle 拒絕提供品牌的使用權. 幾經轉折, 最後小組以 LiberOffice 的名稱繼續開發, 並得到 OpenOffice.org 其他開發成員的加入. 這事件最終促成 Oracle 在 2011 年 4 月停止了 OpenOffice.org 及 StarOffice (Oracle Open Office) 的後續開發工作及商業支援的決定.

假設你是公司負責人或 IT 部門的頭頭, 看到這開源軟體的發展脈絡, 你放心使用嗎? 從另一方面, 如果你所開發出來的軟體比 Microsoft 的商品更出息, 你會捨得不收費嗎? 個人開發的小工具或許可以是一時之興的傑作, 不用考慮吃飯的問題, 但是團體合作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好了, 想像你現在回到你安裝好的 Linux 機器上, 當你充滿好奇地在 X Window System 中四處看看後, 想做一些平時你在 Windows 上可以做的事情, 可是你發現只有有限的選擇. 當然, 你可以用 Wine 來跑原本運行於 Windows 的應用程式, 但是你又會發現可以成功運行的東西不多. 這時你看一看呆在旁邊被你所冷落的 Windows 電腦, 再看看這個好像什麼也幹不了的 Linux 機器, 我相信大部份如我的普通使用者, 最後都會回到 Windows 的懷抱內. 我將會在 <<Microsoft Windows 8 - 卑斯默式的夢魘(二) >> 中進一步論及這個使用者情感扭帶效應. (其實 Linux 是很有用的. 我本人不論公私共使用六台電腦, 只有兩台是 Windows 系統, 其餘的都是 Linux 系統. 不過這四台電腦扮演的是像 "鍾無艷" 的伺服器, 平時根本不用理會它們)

上述的是個人電腦黃金時期的情況, 而後個人電腦時代卻是另一番光景. 




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超級電腦與香港競爭力


為了寫一篇有關 <賈伯斯傳> 的書摘, 我花了好幾天重讀該書. 在重讀通程中留意到作者提到一篇由PCWorld 於 2006 年發表的 <25項最差勁的科技產品> (The 25 Worst Tech Products of All Time) 的文章, 在好奇之下我在網上找出來好好細讀. 讀完了最差的, 當然再去看看最好的產品. 在另一篇最好科技產品的排行榜之中, 我讀到了在 2003 年於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中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NCSA) 中工作的科學家以 70 部 Sony 的 PlayStation 2 組成一部理論峰值速度 (Rpeak) 為每秒五千億次浮點運算 (500 GFlop/s) 的超級電腦, 而其硬體成本只為五萬美元左右*.

這令我想起幾個月前一次就有關 "香港為什麼造不出超級電腦" 的網上討論. 當 Top500(R) Supercomupters Sites 公報最新的2013年6月份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為我國的天河二號時, 我不禁在網上群組留言嘆息: 香港有錢有人才卻造不出一台超級電腦. 要知道, 現時世上的超級電腦都不是單一台電腦, 而是電腦叢集, 即是用高速網路將一群電腦連結起來, 再用叢集軟體把各自的運算能力整合在一起. 這不是要求電腦學家去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處理器, 而是利用現有的工具再加上技術去把效能推到極限. 當然, 技術是困難的, 資金是有限的, 市場是細小的. 可是在過程所積累的經驗的價值卻是無可估量的. 例如美國及中國都投入大量資源去發展太空科技, 為的是除國威之外, 也為在挑戰科技極限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知識與經驗. 這些無形的資產是可以拉動經濟的發展, 也簡接地惠及整個國家人民的福祉. 而反對我的網友就說這是因為香港政府沒有支援, 所以香港的科技人才無法一展抱負. 但是, 當我看到了這個 PlayStation Supercomputer 時, 我想這些都不過是借口而已.

讓我們回到2003年的時空吧. 在2003年, 香港共有 4 台超級電腦位列世界五百大之內, 其中最讓人引以自豪的, 是香港大學研製的 Gideon 300 Cluster P4 2 GHz Fast Ethernet, 其峰值速度達到每秒六千億次浮點運算 (600 GFlop/s). 而其他三台分別是由 IBM (金融機構), Dell (浸會大學) 及 Hewlett-Packard (和記電訊) 製造的超級電腦. 在同時期國內只有 6 台超級電腦, 台灣則有兩台, 而且全是由電腦廠商所製造. 值得注意的是, 在國內的機器之中, 有一半是由聯想製造. 為了參照, 美國在2003年擁有的超級電腦有 245 台, 日本為 41 台, 南韓為 12 台.

在2013年, 香港與台灣各只有一台機器位列 500 大之內, 香港的是由Hewlett-Packard 製造, 而台灣的是 Acer 出品. 擁有最多超級電腦的是美國, 有 252 台 (2003年+7), 大陸是 66 台 (2003年+60), 日本是 30 台 (2003年-11), 南韓是 4 台 (2003年-8). 或許你會覺得這只是國內財大氣粗的另一例證, 不過要知道, 維持一台超級電腦運轉最需要的不是錢, 而是人才, 並且是電腦產業各方面的人才.

在這個資訊世紀, 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高低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電腦人才是否興旺. 如果香港人還在為所謂的第三產業著迷, 認為靠服務業金融業就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那就真的是痴人說夢. 有一個個人的體會想在此分享一下. 當我在開發自己的記帳系統時, 我在香港是找不到任何網絡資源的, 最後我是從美國和英國的無私網友身上找到源源不絕的援助與建議. 這一點實在讓我感到非常遺憾.

* From PlayStation to Supercomputer for $50,000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當世界又老又窮


看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在觀看劉德華的 <桃姐> 時的感覺. 記得當看畢電影時, 我跟同事說這是我看過的電影之中最恐怖的一部.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年華老去的一天, 到時是孤獨一人, 是幸福滿室, 是藥煲隨身, 是健康充實, 還是動彈不得呆在床上等待死亡? 我們自以為控制的了, 其實是越老越無助. 

不婚, 不生, 不育
本書的主題不只是探討這些讓人皺眉頭的感性話題, 而且包括了由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所引致種種的經濟, 社會及文化衝擊. 在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地區內, 適婚年齡的男男女女們不婚, 不生, 不育的比例急遽增長.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 的 2013 年預期婦活女生育率, 環太平洋地區的主要經濟體的生育率普遍低於2, 新加坡為0.79, 澳門為0.93, 香港及台灣為1.11, 韓國為1.24, 日本為1.39, 中國大陸為1.55, 澳洲為1.79, 新西蘭為1.99及美國為2.05. 除了中國大陸有政策因素影響之外, 其他地區的人民雖然有生育自由, 但都是傾向少養育下一代. 

供養上一代
當老年人口繼續膨脹, 而相對年青人口逐漸萎縮,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 誰供養上一代?

這個不只是家庭內部的問題, 更是整個社會的大問題! 農業及醫學發展使人類的壽命比前上幾代延長了不少, 則更加惡化了整個情況. 在以往甚為少見的四代同堂, 現在已經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 同樣根據中情局的 2013 年預期人均壽命, 除了中國大陸是73歲以外, 其他上述地區都是78歲以上. 

當經濟日益依賴自動化機器來壓低工資成本, 加上各國出於經濟壓力不斷把退休年齡延後, 其結果就是壯年人口的就業市場受到大幅影響, 而恰恰就是這批人是承擔經濟壓力最重的一群. "上有高堂, 下有妻兒"  說的可不是一代人, 而是同時有兩代人都處在這個位置之上.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地出現這種情況.

老中青資源爭奪戰
就算所有父母輩都不需要子女供養, 那也不代表問題可以得到舒緩. 以往傳統 "養兒防老" 的倫理關係在經濟上有一個很好的優點, 就是父母輩的儲蓄率不必很高. 他們只需要把兒女盡力撫養成人, 就等於擁有了一筆有穩定收入的年金. 雖然回報率是基於子女的賺錢能力, 但由於有強大社會壓力的存在, 在大多數情況下"溫飽"是可期的.

可是現在由於生育率低下, 平均一對夫母只得一個小孩, 再加上壽命的延長, 你就會得出如下圖的一個更令人擔心的情節. 


當獨生子女及較長預期壽命這個趨勢持續, 在未來一對由三十歲獨生子女所組成的夫婦, 對上可能有十二名父母/祖父母尚在人間! 而這些父母輩的生養死葬責任最終會, 或多或少, 落在那一對處於壯年時期的子女身上. 於是上一代為了不拖累下一代, 或為了好讓自己在老來時活的有尊嚴, 我們提早開始儲蓄及延後退休計劃, 換句話說就是減少當下的消費和壓低整體勞工市場中勞方的議價能力.

機器世界
如果每一個人對未來的經濟預期大約一致, 那會對我們的經濟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更進一步, 當整個經濟體系垂垂老矣, 其資源是否足夠養活其中的人民. 當勞工短缺的情況開始出現, 或許會在一定時期內會提高了薪資水平. 但是其中有一條臨界線, 如果情況跨越了這條界線, 你將會看到的是大量的機器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四周. 或許這些機器不會擁有如電影般的人工智能, 但是卻可以完成簡單的任務. 這對高學歷人士或許沒什麼影響, 但是對低技術勞工將會是致命的.

你或許會說這個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但備受老齡化困擾的日本人已經在研究醫護機器人. 而且請你記著, 我們現時的高壽情況出現了只不過二十年的光境. 如果世界再無大戰爭或其他如電影情節的大災難出現, 我們實在沒有道理去相信這種趨勢會中斷.

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和 <桃姐> 會讓我恐懼的原因.



ISBN: 9789862168264
作者: 泰德.費雪曼 Ted C. Fishman
譯者: 黃煜文
出版: 天下文化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香港電視夢斷香港

昨天香港特區政府公報兩張新的免費電視牌照花落誰家, 結果由王維基一手創立的香港電視大熱倒灶, 而新牌照得主分別是奇妙電視(有線電視)及香港電視娛樂(電訊盈科). 此結果一出, 香港社會各界不約而同質疑政府為何不發牌給已經營運及投資了九億港幣的香港電視. 甚至有網民說這是不公平, 不公義, 有政治考慮, 偏幫地產商, 撕裂社會的一個愚蠢的決定. 或許吧, 但我不太同意.


香港這個七百萬人的城市, 有十一條免費電視頻道, 大量收費電視台頻道及五條免費衛星電視頻道. 這些頻道的主要營運者分別是無線電視, 亞洲電視, 有線電視, 電訊盈科, 香港寬頻及鳳凰衛視. 在普及率最高的免費電視部份, 無線電視一直是市場最主要持份者, 亞洲電視除了若干時期有好表現之外, 其他時期都可說是乏善可陳. 由於這種極端的強弱懸殊, 導致社會一致認為, 無線電視已經成為了市場的壟斷者, 並開始損害了香港的整體利益. 因此, 特區政府於2009年邀請投資者研究 (根據香港政府指出, 牌照申請是商人自發行為, 政府並無邀請任何人士申請) 及於2010年收到三份申請書, 開啟了持續三年的審批程序/鬧劇.

在大家繼續讀下去之前, 先要留意這次的新免費電視牌照是不獲大氣電波頻譜的. 即代表了獲發牌照的公司必須建立自己的實體網絡, 準確一點說這次發的是免費有線電視牌照. 特區政府沒有就其發牌決定作出明確政策解釋, 並指其決定是最終的及沒有上訴機制. 雖然其說詞有其合理邏輯, 但是以香港現在的政治氣氛, 這種邏輯是沒有市場及必會為抵抗政府力量加注燃料. 政府應該明白這一點的, 但他們還是堅持, 為什麼呢?

為了了解政府選擇新免費電視牌照持有人的思維, 我不自量力的以不同假設的推敲一下:

政治說:
有說王維基先生與國內關係不深, 沒投資, 沒生意, 因此國內認為王先生是一個不可控因素, 所以指示香港特區政府不可以發牌給王先生.

可是這次發的牌照是沒有獲得大氣電波頻譜, 如果國內真的有發揮影響力, 應該只會是在這一點上. 只要沒有大氣電波頻譜, 新免費電視經營者的影響力就會被大幅限制在香港境內, 而不會或難以幅射到華南一帶. 在此基礎下可以想像, 政治並不會是主要取態. 畢竟反斗的香港人並不是只有王先生一個, 下圖是這次獲發牌照者之一的電訊盈科旗下的 NOW 財經台的傑作


報復說:
由於王維基先生從申請牌照開始, 即一貫地以強烈個人風格高調地招兵買馬, 開拍劇集, 成功吸引全港焦點, 並多次脅民意催促政府盡快發牌. 因此政府為了殺一儆百, 所以不發牌照給王先生的香港電視, 以阻未來有其他人仿傚或以為只要做成既成事實政府就會妥協.

這說法有一定邏輯, 但是應該是反過來想. 王先生以破釜沈舟之態, 不惜以重金快速組織班底, 會不會是顯示出其博彩心態? 但是一個電視牌照是長期承諾, 如果王先生獲得牌照後一擊不中, 香港電視會不會淪為另一個亞洲電視? 如果新發牌照是為了促進競爭, 那多一個類似亞視景況的公司出現, 又如何談得上是競爭? 我相信政府更重要的考慮是: 誰才是能夠有能力長期營運的經營者?

曲線救亞視
我自己本人其實最喜歡這個, 因為這是最有趣的說法. 亞視沒人沒錢有牌照, 王先生有人有錢沒牌照, 簡直是世紀天作之合! 政府不發牌給香港電視就是為了曲線救亞視! 哈哈哈! 

或許未來兩位王先生真的可以合作也說不定, 不過機會就... 無論如何商界無永遠的敵人朋友, 容我在此默默為亞洲電視祝福吧.

偏幫地產商?
我個人認為這句 "偏幫地產商?" 已經不是一項指責, 反似是一句香港最流行的順口溜.

香港電視業的最大持份者無線電視於 2012 年度獲取的淨溢利為港幣十七億七千四百萬左右, 假設亞視的淨溢利有無線電視的十份之一(我相信是沒有的), 再加上有線及NOW的免費台的淨利潤(如有), 即整個香港免費電視市場的淨利潤約為港幣二十億, 如果平均分配到每名香港市民頭上, 即香港免費電視業可以從每名市民賺取的淨利潤約為港幣267元 (港幣2,000,000,000 / 7,500,000人). 請大家不要忘記, 這267元已經包括了獲利最多的無線電視以不同手段壓榨員工, 藝人, 歌手, 廣告商等所得到的好處.如果亞視與無線的市場佔有率相若, 電視人才市場競爭激烈, 藝人歌手以價高者得形式參加演出, 廣告商可以在兩者之間擇肥而不會影響宣傳效果. 我想問這人均267元的淨利潤如何維持? 如果是難以維持, 那又如何偏幫地產商?

結語
或許王先生的遭遇獲得很多人的同情(我也很同情), 政客也可以得到新的台階表演, 但是我們必須要深入剖析, 不要盲目地相信人家口中的 "公義". 要知道, 所謂 "公義" 只是一種感覺的組合, 簡單地說它就只是一個形容詞而已.

正如上文所述, 有亞洲電視這個前車之鑑, 政府應該是傾向找出有能力長期營運的經營者去獲得這兩個新牌照. 我也相信政府在放風 "三選二" 這個取向時, 王先生已經是落選了的. 免費電視猶如社會公器, 政府在決定誰人可以獲得這公器必須慎之又慎. 相比香港電視的破釜沈舟, 有線電視及電訊盈科已經在香港電視市場存在多年並深入民心, 兩間公司背後都有多元化的營收支持, 作為政策制定者, 為其人民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環境, 才是最大的道德責任吧.


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


和平
每一次戰爭過後, 當和平再次撫慰人間時, 戰爭的倖存者都會不禁提出這一個幾千年以來無數人, 不論帝王宰相還是販夫走卒, 都問過的問題: 為什麼? 這本副題是 "1914-1918 戰爭的悲鳴" (或許出版商怕這書的英文書名 "The Pity of War, 1914-1918" 不夠吸睛, 才把其中譯名字變成副題吧) 的著作也是從 "這埸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 說起, 加上其他九條問題, 從外交, 詩歌, 電影, 小說, 傳記, 士兵證詞, 到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來把這場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戰爭, 以不太血腥的角度來呈現給我們.

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我的印象一直都只限於壕溝戰, 第一代坦克, 凡爾賽條約, 五四運動等零碎的事件上, 從來沒有認真地讀過相關的歷史. 什麼協約國, 同盟國陣營和那對不幸的大公夫婦更是如霧裡看花, 只是概略地知道有個謀殺在巴爾幹半島發生了, 然後歐洲就一股腦兒的打起仗來, 而又因為亞, 非, 南美洲的大部份殖民地都屬於歐洲各國, 因此一場歐洲內戰就這樣子散播到了世界各地.

而在讀完了本書以後, 我對這場戰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如果一場戰爭真的有一條導火線, 那這條線一定叫做 "恐懼". 英國對法國的恐懼, 德國對俄國的恐懼; 前者導致英德未能在戰前合作, 後者導致一場絕望的博奕. 而點燃這藥引的火花就是狂熱民族主義份子的立國希望與暗謀. 一條曲折的道路, 一個慌不擇路的司機, 就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了. 當然書中列舉的因素更多, 剖析的更細緻,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細讀其中細節, 領略一下其中點點滴滴.

逃兵
作者在書中提出並嘗試回答的其他九條問題, 也有其獨到的見解. 我最喜愛的是第八條問題, 即書中第十二章 <死亡的本能: 人們為何戰鬥?>. 我們都知道, 雖然現在香港大部份人都未經歷過戰爭 (國共內戰結束於1949年), 戰爭是殘酷的, 但是在前提下, 為什麼在戰場的人還是選擇繼續戰鬥? 作者在書中指出在西線, 雙方逃兵數目是很小的 (東線方面的俄羅斯逃兵則致使俄國戰敗), 那是什麼因素使士兵甘願留在如地獄般的壕溝中, 忍受饑餓, 傷病, 寂寞與死亡? 真是我們的死亡本能在作祟?

時光飛逝,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 然而其影響仍然在我們的時代之中回盪. 了解這場戰爭或許不會對大家有什麼幫助, 但是你會可能更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和平, 而少一點抱怨, 少一點對鬥爭的渴望. 


ISBN: 9789868962200
作者: 尼爾.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譯者: 區立遠
出版: 讀書共和國


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優雅的宇宙


我必須坦白地承認, 我不是完完全全地讀通這本書, 所以這篇文章只可以算是一份 "中期閱讀感想".

小孩子的宇宙
我從小就很喜歡看有關太空的東西, 位於香港尖沙咀的香港太空館更是在小時候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 太陽系, 銀河, 心宿四, 牛頓, 霍金幅射, 愛因斯坦, 相對論, 黑洞, 紅移, 宇宙背景微波幅射, 潮汐力, 軌道共振, 大霹靂, 超新星, 光子, 光速及其他有關宇宙的東西都深深吸引著我或許你會想像我是一個很精於數學的人, 但不是, 我是一看見方程式就感到頭暈的人. 會計財務的方程式還好一點, 可那些物理化學的方程式, 除了舉白旗投降外, 我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我喜歡天文學是因為我為那些理論與方程背後的哲學深深著迷, 也對科學, 數學家們的想像力及毅力敬佩不已. 為了一個猜想, 他們可以投入無窮的精神去推敲, 去想像其中的原理. 就像剛剛獲得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位得主, 他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所預言的希格斯玻色子, 要到本世紀初才獲得證實!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中, 不知窮了多少科學家的青春與心智, 就為了一種想像中的粒子, 這是可等的浪漫!

弦理論
"優雅的宇宙是一本有關弦理論的科普讀物. 在書中你不會找到多少條方程式, 但我敢肯定本書絕對可以挑戰你的想像力. 在最新弦理論, 弦論學家宣稱我們的世界並不是有四個維度(三個空間維度加一個時間維度), 而是有十一個維度(十個空間維度加一個時間維度). 十一個維度? 可我們日常不就是只有四個維度, 那其他七個維度在那裡啊? 他們說這些額外維度卷曲的很小. 那有多小呢? , 普朗克尺度. 又是什麼東東啊?

根據弦理論, 弦是組成我們這個宇宙最基本的單位. 這些弦是會震動的, 而其產生的共震頻率則界定了不同基本粒子的特性, 而些粒子構成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原素, 而不同原素的組合又構成了種種的物質的原子結構, 到最後這些原子結構就織成了我們天天所看見的花花世界中的一切.

終極理論
本書除了深度介紹了弦理論, 還帶引著我們去一探M理論的可能面貌. M理論可以說是一項近代最引人入勝的終極理論, 它必須成功地把四種自然界的力 ( 強核力, 弱核力, 電磁力及引力) 整合在一起. 換句話說, 就是要結合量子理論與廣義相對論, 並成功通過種種實驗的挑戰. 然而, 由於普朗克尺度是如此之小, 如果要建造一台可供測驗弦理論的粒子加速器, 則這機器的大小將會跟我們的太陽系相當!

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項有趣的挑戰, 它的深度不禁使我覺得霍金 "時間簡史" 像是一本兒童故事書.


ISBN: 9570518235
作者: 布萊恩.格林恩 Brian Greene
譯者: 林國弘, 侯孟奇, 朱祖慧, 蕭祺哲
出版: 臺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