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星期六

自殺的機會成本



自殺在經濟學, 就如奇異點在物理學上

根據霍金自述, 教宗(庭)曾對他說, 你們可以研究奇異點之後發生的事, 但之前的事就不要碰了.

其實我們真的是很矛盾. 假設有兩個男生, 兩個都是二十三歲, 一個是作奸犯科的黑社會混混, 一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 兩人在同一天在同一個街口被同一架車撞死.  事後, 兩者的家庭都向司機/車主索償, 法庭判了大學生家屬可得到的賠償額是數陪於黑社會混混家屬所得到的. 大家覺得公平嗎?

如果大家覺得公平, 那問題就是人命是否有貴賤之別. 如果大家覺得不公平, 兩者應該一樣, 那大家就要問社會應如何對待善惡, 甚至天堂地獄概念是不是已經不合時宜?  當然, 你可以說我過度演繹, 但我想指出的是, 我們, 無論東西方對於如何評價人生/死亡是面對何等困難.

回到寫這文章的原因上吧.  這是因為一則新聞: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出席一個活動,致詞時提及生涯教育,透露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將發表報告,當中分析學生壓力成因,源自未做好生涯規劃。” 嘩, 這是人說的東西嗎!? 但如果大家用以下的推理, 就好容易去反推出 "大學生因壓力自殺是因為沒有生涯規劃".

大學生為何因壓力自殺? 為了要排除抑鬱症的影響, 我稍為修改一下為: “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為何因壓力自殺?” 這是什麼廢話?! 有誰(指身心健康的人)不是因為壓力去自殺的?? 再約化一點:  “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為何自殺?”.  無論是什麼原因, 他/她一定是在那一刻覺得生無可戀.  為什麼生無可戀? 因為在那一刻他/她看不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為什麼看不到生命的價值? 因為可能從來沒有認真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為什麼從來沒有認真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等等!! 這些不是文化水平一般的年青人, 不是十一二歲的小學生, 這些可是一定程度的人生勝利者(相對讀書不成如我者).

很難去想像一個大學生會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丁點希冀, 於是問題就在於為何他們要放棄, 而且是採用最激烈的放棄方式: 自殺. 有希冀, 但又永遠放棄重拾希冀的機會, 何其自相矛盾.  站在這點上, 真要解釋, 就是他們沒有認真去思考自己的未來, 覺得在這一點上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是大於以後所有可能的機會, 他們被這一刻的痛苦所煎熬, 蒙蔽了曾經有過及將來可能擁有的一切.  但是如果他們有好好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好好去規劃自己未來的大小目標, 他們是不是更有機會生存下去呢? 在這裡, 讓我回到我所認知經濟學上看看是如何對待自殺這行為.

首先回到一個極其基本的經濟學概念: 機會成本. 一個人作出任何選擇都是有機會成本的, 但他為何要作出這個選擇? 那是因為他相信該選擇帶給他的用值大於他所要面對的機會成本. 因此, 一個人可以辯解說他選擇自殺是因為他得到的用值是大於機會成本. 先不要形而上的討論一個人死後, 他是不是還可以享受他的用值, 就只以經濟學來說, 自殺的機會成本是無限大的.

為什麼自殺的機會成本是無限大? 那是因為一個人未知的未來是無限的, 而自殺則會消滅一個人的所有未來. 因此, 就最基本的邏輯來說, 這世上是不存在一個可以比無限大還大的用值, 即是自殺根本是一件非理性人會幹出來的事.

可是, 自殺是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行為, 這是不是說經濟學根本解釋不了人類的行為? 作為經濟學的愛好者,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基本的假設是: 在交易費用為零的前提下, 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受到用值與機會成本所控制. 但我們都知道在真實世界, 交易費用永遠不會是零, 而且更甚的是每一個人所面對的交易費用都是不同的. 有時候交易費用之高, 甚至會扭曲了一個人在作出選擇時所認知的用值和機會成本.

那是不是說, 只要將自殺的交易費用降低, 就有可能讓人退回一步選擇生存下去? 我主觀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問題是不是每一次都有外來幫助一個想要自殺的人穿越交易費用的迷霧, 去看清自殺真正的機會成本. 那就如何才可以降低交易費用? 這就要靠每一個人自己去思索他生命中的目標與意義. 只要目標與意義越加清晰, 自殺的真正機會成本就會越益顯現出來, 或許就能夠挽回更多保貴的生命.

有關交易費用如何扭曲人的選擇, 有興趣可以看一看我的這篇拙文

2016年10月9日星期日

香港.出路


AIIB, SDR, MES 這三個簡寫你懂嗎?

很多我們香港人一聽到 "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 就表現出一幅看不起的神情. 還有什麼 "一帶一路", 什麼 "大國掘起", 我們統統報以輕蔑的恥笑.

雖然之前看國內的政策分析文章, 都知道國家遲早會放寬對外資公司的限制, 但想不到這政策來得這樣快. 六月宣佈將於紐約成立人民幣結算中心及給予美國 CNY250B 的 RQFII, 十月一日 SDR 正式納入 RMB, 十月二日 AIIB 宣佈批出第一批貸款給緬甸, 十月八日放寬對外資公司的限制, 所有這些都在劍指今年年底到期的 WTO「非市場經濟國家」條款.

除了國家政策, 香港人可能比較留意的是中國企業大量收購美國影視娛樂事業, 和近年在很多荷李活大片中出現很俗很CHEAP的置入性行銷, 如最近的 QQ. 然而我個人比較上心的是兩宗電商交易 : Lazada 及 Garena.

四月阿里巴巴入股 Lazada, 九月騰訊參與 Garena 的最新一輪融資. Lazada 及 Garena 是什麼? 兩者都是東南亞的電商平台. 如果這兩間公司成功立足東南亞, 加上美國的 EBAY 及 AMAZON 這將會是一場全球性的巨人之戰. (本來再想說點李超人轉戰英國的看法, 不過太離題, 有心情再說). 很多人說這些都是商人滿足國家需要而作出的政治性舉動, 但我覺得他們是在準備一定會到來的人民幣國際化後的形勢.

現代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來自於什麼? 當然不是民主自由啦, 而是讓人民有機會富起來的預期. 因此他們有時候想的東西不是原則理想, 而是實用性. 好像這次放寬外資限制, 除了不給歐美國家口實, 另外有兩個原因和一個遠期目標: 1. 引外資來刺激中國經濟; 2. 倒迫本土產業升級, 遠期目標: 放棄非戰略產業的國家企業. 當這些都有七八成成績而中國又取得 WTO「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下一步就是人民幣國際化.

然而人民幣國際化與否, 並不是完全取決於經濟政治狀況, 還有軍事實力. 這幾年國家大力發展海空軍, 除了保家衛國外, 就是要有能力保衛人民幣. 要保衛人民幣就要有能力抗衡美日安保條約. 因為人民幣國際化後, 美元日元的重要性, 尤其是日元, 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這也是日本最擔心的事. 一旦日元重要性降低, 日本的影響力也必受削弱, 而日本最不想見到事, 就是美國爸爸再一次好像七十年代把日本涼在一旁. 這也是日本最近幾年不斷挑戰國家外交環境的根本原因.

曾經不知在那裡看到一段關於中國統治者的說話: “因為中國已經存在二三千年, 所以有時候他們的領導人不是以十年廿年為單位去思考問題, 而是以五十甚至一百年去思考國家的將來.”

墨西哥前總統Porfirio Diaz曾說過: “Poor Mexico, so far from God and so close to the United States!” , 或許現在香港的理想主義者可以改寫為:“Poor Hong Kong, so far from the US and so close to the China!”

台灣人已經選錯了邊, 希望我們香港人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