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

邏輯思辯 (一)

圖片來源: tpwang

執著於邏輯,輕蔑形容詞。

我一直再三的說少點形容詞,多點邏輯。是因為形容詞是空洞無物且有毒,不會帶來任何助益之餘更會分散焦點,使人更難看清被種種表象所遮掩且躲在最深處的邏輯。

有網友責問我為何老是追問別人?因為道理沒弄清啊!很多人在訴說自己的喜惡時都喜歡加上一點原因,好像使自己更加理直氣壯,其實只突出了其本身的虛愜。舉例來說: 我喜歡張靜初。一句簡單的陳述完整而且不可擊破。但是一旦改成了: "我喜歡張靜初因為她漂亮。" 那這就不是statement 而是 argument,所以有可能被擊破,亦因此這句子的力量比不上簡單一句陳述句。背後邏輯來自於 “自由意志”。

承如前述,"我喜歡張靜初" 是一句簡單而無可擊破的 statement, 其背後邏輯是源於 '自由意志',即是我喜歡什麼是個人的自由,而且這種自由是不應該被侵犯,而不被侵犯的原因是在我陳述這句子時並沒有侵犯受者的自由意志。

而 "我喜歡張靜初是因為她漂亮" 則是一項 argument。而這 argument 可以被質疑的原因是其中包含了一個主觀的形容詞 '漂亮'。什麼是 '漂亮' ?每個人都有他主觀的認定而且無從辯證。如果你將這句說話留在心中,旁人是無從得知,換句話說就是你的自由意志與他人的自由意志在這時沒有衝突。但是當你一旦宣之於口,言者與受者各自的自由意志就會起衝突。

或許你會說你只是告訴人家你的想法,並不是要影響他人的想法。但是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何不簡單的說: "我喜歡張靜初" ?或更進一步的問: "為何要宣之於口?"

人類語言有兩大功用,一是交流資訊,二是社會活動。這兩者是難分彼此的,但不代表我們可以含糊其中分別。在社會活動中,很多時候我們的目的是得到旁人的認同。而使/被認同與自由意志是互相衝突的。當你要解釋你的行為時,你就是在尋求認同,而你的受眾就有權要求你明確你的解釋,因為你的自由意志是在試圖影響他的自由意志。

回到 "我喜歡張靜初是因為她漂亮" 這 argument,從中可以看出我是在解釋我的行為,而目的就是尋求他人認同我的行為。於是受者就有權要求我定義何謂'漂亮'。然而 '漂亮' 是一種不可量度的感覺,任我窮盡世上所有言語都沒可能去明確表達出我心中對 '漂亮' 的定義,當然我可以用其他形容詞去描述我對 '漂亮' 的感覺,但這只是於事無補的行為。

在受者的不認同壓力下,到最後我只有祭出一個無可否認的答案,就是 "我喜歡張靜初是因為她漂亮,而這種漂亮是符合我自己心目中對漂亮的定義"。這個答案其實就是 "我喜歡張靜初" 的變體。但是這答案卻無法達成我想要的認同,因為我把 '漂亮' 限縮在我自己的自由意志內,這是無從挑戰但同時也無法影響受眾的自由意志。對渴求認同的挫敗,往往才是一般討論變成惡言相向的真正原因。

下一篇我將討論簡單的 statement 是不是全都是無可爭辯的。如果我說: '張靜初是男人', 我的受眾會有何反應?這是一句簡單的 statement,根據我自己以上所說,這應該是無可爭辯的。但明顯地對這句話,大部份受眾都不會同意。這是因為我的自由意志與大部人的自由意志產生了衝突,這就引伸出一個邏輯問題: "什麼才是事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