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星期三

歷史學家的經綫


本書的副題是"歷史心理文集",或許你會問歷史那來心理,但寫歷史的歷史學家是人,歷史記載的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心理,而心理則成形於人的內外兩個世界衝突。於是,歷史其實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一種以後人眼光回望先人事蹟時的心理記錄,換言之,解構歷史心裡是了解歷史真象重要的一步。

本書從"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的啟蒙時代說起,指出當時中國的知識份子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遠比受俄羅斯十月革命的影響要深,從而解釋了一些受後期共和國政治思潮影響,在解讀歷史時所產生的矛盾。然後是人種學說使西方學者中產生"南北中國"的印象,而這種印象在傳入中國本土時,卻產生了"中國殊異論"。雖然"中國殊異論"現在已經息微,但是"南北中國"的論述卻方興未艾,而且更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末世紀思想潮流也在近代中國文化思想界佔有一席之地,雖沒有留下形象化的符號,但作者在當時諸般文章中還是看出了當中的脈絡。

魯迅,作為中國近代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本書中佔有相當篇幅。老實說,在未讀本書之前,我接觸有關魯迅的事情就是中學時期的幾篇文章,而且早已還給了老師。但本書卻燃起了我對魯迅的興趣。在書中,魯迅是一位很有立體感的人物,雖然作者的著眼點還是"吃與被吃",但從魯迅的經歷中可以看出在十九世紀未的中國知識份子所經過的一段從科舉到西學,從家族孝道到個人主義,從地方到國家的非常時期,其變革之深廣及影響仍然在我們這一代中迴響著,這是我從未曾思考過的。

本書後部的焦點是在美國文化身上。作者先從美國學者的中國研究開始,逐漸解構美國人的"殺母文化",而在殺母之中,由於東方人的文化特性,使"東方"成為女性化之意象。這部份羅列了大量的流行文化符號,而美國的流行文化當然地是指電影。而近二十年中被奉為經典的"沉默的羔羊"即集了"殺母"與"東方"於一身,指出"殺母"在美國是男女共有的心理特質,而異化者定必受"東方"所惑而墜落。這部份其實是相當有趣的,光是這後部的篇幅已經使本書值得電影愛好者收藏閱讀。

在孫基隆教授的"解構中國深層文化"一書中,你會感到他的筆觸是充滿了火藥味,書名雖曰"解構"但是"凌遲"的感覺溢於文字,那種希望以筆代刀,歷千刀萬剮也要把中國文化從自己身上剥離的激情撲面而來。相對之下,本書則像是一名異鄉客在遊遍桃花園後,對家鄉窮山惡水的感受影像。借用辛棄疾〈青玉案〉中最著名的一段作本文的總結: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ISBN: 9789628884193
作者: 孫隆基
出版: 花千樹出版社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外交十記


這本由我國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所著的<外交日期>成書於2003年,至今已經有足足十個年頭。作為一本工作敘記,本書可說是四平八穩,當然其中也沒有什麼動人心魄的破格披露,但總體來說還是大致持平,並沒有宣染意識形態。而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達六十年(以成書日計)並曾官拜外交部長及副總理,自不然在字裡行間中處處透視出我國政府在面對種種外事內事所持的觀點,而這些必然與我們熟悉的西方觀點有所不同。

本書著實花了不少篇章來解釋我國外交政策的成因,歷史背景,及就國家及或黨的利益所作出的考量。從這些或國或黨的角度,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確是以"黨國"這樣的倫理來治理域內的人民與山河,這是讀這本著作時要了解的。與其他回憶錄相比,作者與工作伙伴及對手互動所佔的篇幅是比較少而且深度略為不夠,使我在閱讀時感到本書並不是單純的回憶記錄而是有其政治任務的。那本書的政治任務是什麼?就是從一種比較軟性的角度,向外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世界觀。

本書以1982年為起點,從中蘇關係開始,到1997年-1999年港澳回歸共十篇記事,再加上四篇演講稿所組成。而我個人來說本書最有亮點是其中的五篇:第一篇的<中蘇關係政常化>;第三篇的<飛往巴格達>;第六篇的<黑雲壓城城不摧>;第九篇的<涉台外交的兩次鬥爭>;及第十篇的<港澳回歸>。選這五篇是因它們有各自的代表性,往下我會逐一簡略地說明。

從革命到執政
第一篇的<中蘇關係政常化>記錄了中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因應各自的考量而把雙方關係從罵戰,熱戰,冷戰轉到正常軌道上的過程。從文章的側面則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帶領下,逐漸從充滿激情的革命黨轉變成為冷靜理性的執政黨。

現實中的中美關係
第三篇的<飛往巴格達>作者所記述的是在六四陰影下,中美兩國如何在中東問題上合作。雖然這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當時我國的影響力更非今天可比,但是雙方已經有共同的利益與目標。而這種"暗渡陳倉"式的外交合作與角力,或許在今天這個熱點處處的世界更加頻密地上演。

合縱連橫
第六篇的<黑雲壓城城不摧>說的就是我國如憑藉善用自身的優勢來化解在六四後國家在國際事務上所面對的困境。這篇堪稱本書中最富謀略的一篇,閱後可以更明白什麼是"弱國無外交"的真諦。

力量與外交
第九篇的<涉台外交的兩次鬥爭>用了大量形容詞來修飾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與世界觀,及其所代表的政府的正當性。可在這些修詞背後,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外交鬥爭的主軸根本就是力量的較量,正義之詞只是為了"出師有名",讓自己的感覺良好而已。

黨國
第十篇的<港澳回歸>。身為香港人的一份子,在重讀這篇時不禁感嘆非常。我認為所有對香港未來政制發展有興趣的人都應該來讀讀這一篇,你或許會驚訝現在許多街頭鬥士所批評的東西,其實在這書成書前早已經被詳細討論。我想香港的政治人物在這個重大的轉折期中,要好好深思及接受"黨國"這一詞的真意及盡早發展自己的政治理論與邏輯,而不是照搬西方的一套來與中國共產黨爭鋒。畢竟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七八十年鬥爭歷史,備有完整而且不停發展理論的政黨,一般閒雜人士和熱血青年是難以成為其對手。相比之下,香港的泛民主派雖然在人民心目中培養了民主自由意識,卻不明白這代表了他們是有責任提供相關理論來引導人民的。最令人不安的是,香港整體從未就何謂"民主""自由"而進行理性的思辨。我個人的恐懼是泛民在吃了免費的道德政治午餐之餘又把動盪諉過於自由意志,這是非常不道德的,因為這將是香港未來的禍源,無論我們是否有民選特首或議員。

ISBN: 9620423372
作者: 錢其琛
出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