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外交十記


這本由我國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所著的<外交日期>成書於2003年,至今已經有足足十個年頭。作為一本工作敘記,本書可說是四平八穩,當然其中也沒有什麼動人心魄的破格披露,但總體來說還是大致持平,並沒有宣染意識形態。而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達六十年(以成書日計)並曾官拜外交部長及副總理,自不然在字裡行間中處處透視出我國政府在面對種種外事內事所持的觀點,而這些必然與我們熟悉的西方觀點有所不同。

本書著實花了不少篇章來解釋我國外交政策的成因,歷史背景,及就國家及或黨的利益所作出的考量。從這些或國或黨的角度,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確是以"黨國"這樣的倫理來治理域內的人民與山河,這是讀這本著作時要了解的。與其他回憶錄相比,作者與工作伙伴及對手互動所佔的篇幅是比較少而且深度略為不夠,使我在閱讀時感到本書並不是單純的回憶記錄而是有其政治任務的。那本書的政治任務是什麼?就是從一種比較軟性的角度,向外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世界觀。

本書以1982年為起點,從中蘇關係開始,到1997年-1999年港澳回歸共十篇記事,再加上四篇演講稿所組成。而我個人來說本書最有亮點是其中的五篇:第一篇的<中蘇關係政常化>;第三篇的<飛往巴格達>;第六篇的<黑雲壓城城不摧>;第九篇的<涉台外交的兩次鬥爭>;及第十篇的<港澳回歸>。選這五篇是因它們有各自的代表性,往下我會逐一簡略地說明。

從革命到執政
第一篇的<中蘇關係政常化>記錄了中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因應各自的考量而把雙方關係從罵戰,熱戰,冷戰轉到正常軌道上的過程。從文章的側面則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帶領下,逐漸從充滿激情的革命黨轉變成為冷靜理性的執政黨。

現實中的中美關係
第三篇的<飛往巴格達>作者所記述的是在六四陰影下,中美兩國如何在中東問題上合作。雖然這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當時我國的影響力更非今天可比,但是雙方已經有共同的利益與目標。而這種"暗渡陳倉"式的外交合作與角力,或許在今天這個熱點處處的世界更加頻密地上演。

合縱連橫
第六篇的<黑雲壓城城不摧>說的就是我國如憑藉善用自身的優勢來化解在六四後國家在國際事務上所面對的困境。這篇堪稱本書中最富謀略的一篇,閱後可以更明白什麼是"弱國無外交"的真諦。

力量與外交
第九篇的<涉台外交的兩次鬥爭>用了大量形容詞來修飾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與世界觀,及其所代表的政府的正當性。可在這些修詞背後,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外交鬥爭的主軸根本就是力量的較量,正義之詞只是為了"出師有名",讓自己的感覺良好而已。

黨國
第十篇的<港澳回歸>。身為香港人的一份子,在重讀這篇時不禁感嘆非常。我認為所有對香港未來政制發展有興趣的人都應該來讀讀這一篇,你或許會驚訝現在許多街頭鬥士所批評的東西,其實在這書成書前早已經被詳細討論。我想香港的政治人物在這個重大的轉折期中,要好好深思及接受"黨國"這一詞的真意及盡早發展自己的政治理論與邏輯,而不是照搬西方的一套來與中國共產黨爭鋒。畢竟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七八十年鬥爭歷史,備有完整而且不停發展理論的政黨,一般閒雜人士和熱血青年是難以成為其對手。相比之下,香港的泛民主派雖然在人民心目中培養了民主自由意識,卻不明白這代表了他們是有責任提供相關理論來引導人民的。最令人不安的是,香港整體從未就何謂"民主""自由"而進行理性的思辨。我個人的恐懼是泛民在吃了免費的道德政治午餐之餘又把動盪諉過於自由意志,這是非常不道德的,因為這將是香港未來的禍源,無論我們是否有民選特首或議員。

ISBN: 9620423372
作者: 錢其琛
出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