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


和平
每一次戰爭過後, 當和平再次撫慰人間時, 戰爭的倖存者都會不禁提出這一個幾千年以來無數人, 不論帝王宰相還是販夫走卒, 都問過的問題: 為什麼? 這本副題是 "1914-1918 戰爭的悲鳴" (或許出版商怕這書的英文書名 "The Pity of War, 1914-1918" 不夠吸睛, 才把其中譯名字變成副題吧) 的著作也是從 "這埸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 說起, 加上其他九條問題, 從外交, 詩歌, 電影, 小說, 傳記, 士兵證詞, 到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來把這場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戰爭, 以不太血腥的角度來呈現給我們.

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我的印象一直都只限於壕溝戰, 第一代坦克, 凡爾賽條約, 五四運動等零碎的事件上, 從來沒有認真地讀過相關的歷史. 什麼協約國, 同盟國陣營和那對不幸的大公夫婦更是如霧裡看花, 只是概略地知道有個謀殺在巴爾幹半島發生了, 然後歐洲就一股腦兒的打起仗來, 而又因為亞, 非, 南美洲的大部份殖民地都屬於歐洲各國, 因此一場歐洲內戰就這樣子散播到了世界各地.

而在讀完了本書以後, 我對這場戰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如果一場戰爭真的有一條導火線, 那這條線一定叫做 "恐懼". 英國對法國的恐懼, 德國對俄國的恐懼; 前者導致英德未能在戰前合作, 後者導致一場絕望的博奕. 而點燃這藥引的火花就是狂熱民族主義份子的立國希望與暗謀. 一條曲折的道路, 一個慌不擇路的司機, 就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了. 當然書中列舉的因素更多, 剖析的更細緻,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細讀其中細節, 領略一下其中點點滴滴.

逃兵
作者在書中提出並嘗試回答的其他九條問題, 也有其獨到的見解. 我最喜愛的是第八條問題, 即書中第十二章 <死亡的本能: 人們為何戰鬥?>. 我們都知道, 雖然現在香港大部份人都未經歷過戰爭 (國共內戰結束於1949年), 戰爭是殘酷的, 但是在前提下, 為什麼在戰場的人還是選擇繼續戰鬥? 作者在書中指出在西線, 雙方逃兵數目是很小的 (東線方面的俄羅斯逃兵則致使俄國戰敗), 那是什麼因素使士兵甘願留在如地獄般的壕溝中, 忍受饑餓, 傷病, 寂寞與死亡? 真是我們的死亡本能在作祟?

時光飛逝,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 然而其影響仍然在我們的時代之中回盪. 了解這場戰爭或許不會對大家有什麼幫助, 但是你會可能更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和平, 而少一點抱怨, 少一點對鬥爭的渴望. 


ISBN: 9789868962200
作者: 尼爾.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譯者: 區立遠
出版: 讀書共和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